IT規劃不是擺設,它必須在得到切實可行的實施之后,才能發揮出促進業務、提升管理的作用,否則就是一堆廢紙。因此,“落地”環節對IT規劃關重要。如今,IT規劃已經不是個新鮮事物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很多學者和公司都開始對信息系統戰略規劃方法進行持續的探索和研究。多年的研究和實踐造就了今日花樣繁多的信息系統規劃方法,很多企業在準備自己做IT規劃或者通過招標聘請咨詢公司來做IT規劃的時候,他們都會發現,面對那么多的IT規劃方法和理論,面對不同咨詢公司的IT規劃方法論,招標招到一半的時候,企業的人已經暈了。什么樣的IT規劃方法才是有效的?什么樣的IT規劃方法論才是適合我們這個企業的呢?
IT規劃方法論要與時俱進
造成IT規劃方法論眾多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IT規劃方法的發展是隨著三個因素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 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對企業業務發展的影響程度、企業對信息技術的需求。從整體上來看,依照IT規劃方法自身的特點,基本上可以將其分為三個發展時期
1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電子數據處理(EDP)時期:
這一階段的企業對信息化的需求主要是提高操作效率,這也是該階段的IT規劃方法論主要關注的目標。這個階段比較有影響的IT規劃方法包括: IBM的企業系統規劃方法、關鍵成功因素法等。
2 20世紀80年代的管理信息系統(MIS)和決策支持系統(DSS)時期:
這一階段的企業計算機環境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對信息系統的重視程度也日益增加。主要在于信息系統如何能夠滿足企業對信息的需求,信息系統如何能夠為領導的決策提供支持、提高管理的效率。在這個階段,研究人員開始重視企業戰略與IT規劃之間的關系,比較有影響的IT規劃方法論包括: 應用系統組合法(Application Portfolio ApprOAch,APA)、信息工程法(Information Engineering,IE)等等。
3 20世紀90年代的戰略信息系統(SIS)時期:
這一階段的企業已經開始廣泛應用信息系統,管理人員逐步認識到信息系統的目標與組織目標的協同性的重要價值。如何將IT規劃納入到組織戰略之中、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戰略支持是企業的主要需求。在這一階段,研究人員關注的是企業戰略規劃與信息系統戰略規劃集成的方法,比較有影響的IT規劃方法論包括: 客戶資源生命周期法、擴展的應用系統組合法。
企業不同的業務需求決定了不同的IT規劃方法應用,咨詢公司的IT規劃方法論都會或多或少與以前的理論存在相似性,重要的是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獲得可落地的規劃方案。
IT規劃的落地理解
IT規劃要實現方案的可操作性,首先需要從整體上對IT規劃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站在業務發展的角度,從IT規劃的目標來看: IT規劃是周密而系統地規劃IT對戰略實現及業務發展的貢獻; 是戰略體系的一部分,從屬于業務戰略規劃(BSP),支撐各職能戰略。
跨度: 2~5年;
時間: 3~9個月(取決于范圍);
多方面相關人員的參與;
硬成果: IT戰略規劃報告;
軟成果: 通過相關人員的聯系、合作,達成對未來信息化工作的了解與承諾。
IT規劃的三大核心目標
在對IT規劃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后,要實現IT規劃方案落地,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判斷IT規劃終是否落地了。IT規劃需要做到什么樣的程度、需要什么樣的保證才能讓方案得到有效的實施,終達到“支撐各職能戰略”的總體目標呢?我們將IT規劃的總體目標進一步分解,IT規劃由三大目標來支撐、保證總體目標的實現,這三大目標分別是: 方向、凝結共識和規避風險。
1.方向
方向是指企業管理提升和IT應用的方向。IT規劃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業務規劃的過程,目標也是為了推動企業業務的發展,這個過程必然伴隨著管理方面的提升,而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則決定了IT應用方向的差別。比如產品研發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可能就會對原來的新產品開發流程進行相應的調整,一些環節會被整合在一起,而另外一些環節會被重新設計; 再比如,一個銷售規模剛剛突破1億元的企業,它對于信息系統的需求可能就在于財務管理的信息化和辦公自動化,這樣的應用需求方向和一家10億元以上規模的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方向是截然不同的; 與那些已經有一定信息化基礎的100億元規模的大型集團企業相比,IT應用的需求更加不同。
2.凝結共識
從管理的角度來看信息化建設,我們會發現IT規劃的問題和管理決策的問題一樣,一個廣泛達成共識的方案要遠遠好于一個有創新但缺乏共識的方案。能否在企業上下達成廣泛的共識是IT規劃方案能否落地的核心因素之一。IT規劃的過程就是不斷梳理、明確、協商企業內部對IT的不同需求和看法,讓IT規劃的推動者和反對者能夠不斷進行有效的溝通,終獲得有共識的方案。
3.規避風險
IT規劃較大的風險就是信息化建設的失敗對企業業務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嗽┩麇X當然很讓人惱火,但是讓領導害怕的是花錢的同時還帶來了業務的動蕩,要么現有業務因為IT規劃而調整,導致業務動蕩,甚走下坡路; 要么是新的發展計劃得不到信息系統的有效支持,而錯失機會。
IT規劃給業務帶來的風險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 一是規劃本身不合理,選擇了不合適的信息系統,使得新系統變成了雞肋——“用得很不舒服,推倒重來又舍不得”; 二是在規劃方案的執行過程中落不了地,甚走錯了方向。這些風險都需要在IT規劃的過程中事先進行考慮和計劃。IT規劃的三大核心目標都是圍繞著如何讓IT規劃方案能夠符合企業的業務實際需求,不走錯方向并獲得企業內部的廣泛認可,在全面考慮風險的基礎上制定出能夠支持企業業務發展的規范方案。
業務戰略→業務流程→IT規劃
IT規劃的目標是促進業務的發展和管理的提升,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將IT規劃的從技術規劃轉移到業務規劃。如何實現這種轉變呢?可行的辦法就是從企業的業務戰略出發,明確企業的業務模式,梳理業務流程體系,再在業務流程的基礎上考慮流程落地的工具(即信息系統的需求)。整個過程就是制定IT規劃、指導信息化建設,終固化業務流程的運作。所以,IT規劃首先需要明確企業的業務戰略,尤其是業務未來的發展變化對信息系統的潛在需求。同時,基于流程的梳理、分析與優化,是IT規劃的出發點。IT規劃包括了對組織的業務流程的調研和分析,在進行IT規劃之前,要進行流程優化、對接、整合等工作,完成全局業務流程現狀圖,進行基于IT的流程創新。
在“信息化規劃總體思路”中,業務分析、管控模式分析即是對企業具體業務流程和業務流程體系的梳理、分析的過程。當然,IT規劃中的業務流程梳理應該到什么樣的程度,是否需要專門作為一個的子項目來進行,還需要結合企業的發展階段和對信息系統的具體需求目標來進行實際分析。企業要保證IT規劃的終落地操作,不管是自己做還是請咨詢公司來做IT規劃,關鍵的還是要緊緊圍繞業務發展的需要,選擇合適的規劃方法和咨詢公司,實現從純粹的技術規劃轉移到業務規劃,明確方向、凝結共識、規避風險,終實現IT規劃的落地。